Archive for November, 2007
终于想哭
Posted by fmiaoz in All Categorized on November 30, 2007
zz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
Posted by fmiaoz in All Categorized on November 30, 2007
由中国化学会主办、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将于2008年5月30日至6月2日在南京举行。会议议题主要有: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;分子、团簇、固体等的电子结构和谱学计算;催化反应机理、分子激发态和光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;各种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理论设计;反应动力学理论和应用;量子化学和分子模拟在生物、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, 及其它理论与计算化学相关问题。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的委托,会议期间还将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参加 “理论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”研讨会。
本次会议目前暂时使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服务器, 网址为chem.nju.edu.cn,正式网址为www.10thqc-cn.org,网上注册将在十一月底以前开通。敬请有意出席本次会议的师生留意网站更新
第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筹备组
郑重得投上弃权票
Posted by fmiaoz in All Categorized on November 30, 2007
聊什么聊,很无聊
Posted by fmiaoz in All Categorized on November 18, 2007
一整天都人很不舒服,似乎是感冒的先兆,虽然说这样的小病不会碍事
但是,我不喜欢
生活越来越无聊了,被实验报告折磨,被考试折磨
形式化的报告会占据比实验还要长的时间来写,而最终的结果会告诉你,只要字写得好,什么都不用怕了。
我十分厌恶考试,为了准备结构的考试,我不得不放慢学习量化的脚步,而前者是后者的子集,不得不放低眼光重新看前者,这就像吃饭了之后还得吐出饭来喝粥。
No bel
Posted by fmiaoz in All Categorized on November 9, 2007
又是一年诺贝尔奖。出于科学工作者的习惯,会对诺贝尔奖的揭晓格外关注,特别是化学奖。没错,很明显,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同学设立的,江湖人称炸药奖。
化学奖颁给了表面化学,只是我个人对那个方向不是很了解,不过听某老师说此人牛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20篇paper中第20篇也有200多个引用,要知道教我们结构的老师以一篇文章被引用了接近50次而自豪,第二高的是13次引用……
物理奖颁给了巨磁效应(GME似乎是这么缩写的),在磁场变化下电阻发生变化,所谓巨磁,就是变化特别大——也就是从0.5到1而已……变成了两倍,真会取名——不过和平时变化1-2%,那是很大了。
经济奖给的叫机制理论,似乎是说机制的改良机制,也不懂,只看明白个表面,解决了亚当斯密的理论过于理想化的地方。
文学的不好评论,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的女权主义女人。搞女权主义的女人一直很可怕,首先因为这样的倡导容易让人有些怀疑。类似在网上搞投票,问大家每周放几天假最好,那肯定几乎百分之百的是7天,因为倡导者是受益者。其次女权主义的存在就是对女权最大的蔑视,正是说明女权需要大家关注,例如世界上没有左撇子主义(其实有一些社团性质的组织,但和主义还是有区别的),因为没人觉得左撇子在找工作、学习过程中收到歧视。虽然我是个赤裸裸的 (此空格目的仅仅为了让大家不要乱想)女性主义者。
生物不懂,和平大家都懂,数学没有。
然而我发现多数人都很关注诺贝尔奖,特别是我周围的媒体。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评论说为什么有没有华人拿诺贝尔奖呢?
其实,我相信,或者预言,除去华裔,在20年内中国科学家也就是我们这上代人肯定可以有人拿诺贝尔奖(这个数字是比较粗糙的,诺贝尔奖的颁发具有极大的滞后性,而且滞后多少不可知,例如爱因斯坦1910年就被认为可以拿奖,结果拖后了12年,其余例如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理论40年后才被颁奖)这个预言仅仅限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和医学,以及经济(虽然这个最不可能)。然而事实上我更相信,这个中国科学家和中国没有很大关系,仅仅是一个拿着中国国籍的“美籍华裔”,其绝大多数成就和科研成果源自美国或者欧洲工作,和中国在科研上几乎没有任何关系,只会给人以中国科研水平、综合国力强大的错觉。
答案很简单,我们为什么搞科研?是为了拿奖?是为了光宗耀祖?是为了80岁的时候娶一个20岁的lp?no。
诺贝尔奖的目的是什么?虽然有人说已经背离了原先诺贝尔同学的遗愿,但是基本目的不变——鼓励科学发现和创新。
而科学的目的在意探索。
从这一方面说,但在意诺贝尔奖的时候,科研的目的就已经不单纯了。当工作的时候,想着这样的去拿奖或者沽名钓誉,就混杂了科学的目的和意义,黄禹锡同学就是个反例。
绝大多数诺贝尔奖的获得不是冲着诺贝尔奖而去的。中国曾经的牛胰岛素就是个例子。曾经,中国在某某主义某某某某的领导下,希望得个诺贝尔奖,然后动员几乎所有全国著名有机化学家,像规划探月计划一样全民动员,用很无聊的方法(怎么说这个无聊的方法?这就像一个人企图用米饭捏成一台1:1的“飞机模型”一样,理论上如此简单,只有重复劳动),果然,花了几年,得到了一个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。后来想申请诺贝尔奖没成功,然后说因为申请的人太多了。这是纯粹自欺欺人。诺贝尔奖不会颁给一个体力劳动者的,之后的某年,就立刻颁给了一个快速合成蛋白质的方法,用这种方法那个胰岛素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。
走路的方向就错了。
科研不是比赛。
我们总是喜欢用奥运金牌的眼光看它。奥运为了什么?它只是竞技,拿奖牌证明比别的国家强似乎只有政治意义。只有对于那些目的于挑战极限的人,那才是奥运精神——从全人类的角度看——例如破100米记录的人远远比只有一堆搓人参加的奥运会100米决出的冠军更有意义,虽然记录不是奥运会上的,但仍然充满奥运精神——挑战人类极限。而人们特别是某天朝国的领导,更希望一枚金牌而不是奥运精神。
Ok,没错,诺贝尔是个很重要的奖(prize),但是他不是奥运会金牌(medal),他不是几百号人拉出来按照某个标准(例如science,nature发表的文章数),然后给出评分这样的比赛,他只是评价,他不具公平性,不具客观性,一个重要的发现,可以抵得上十几篇science;相反,奥运金牌也可能在一堆这个项目中的搓人产生,这样的奥运金牌,除了竞技目的,在突破人类极限上,没有任何意义。。
爱因斯坦不会在意诺贝尔奖,相反,诺贝尔因为没很多次给爱因斯坦而备受争议,因为这只是一个prize,不是medal。诺贝尔奖励的是一瞬间的闪光,而奥运金牌则是几十年的努力。所以光努力觉得不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的。
不要关注这个奖,视角倒了。
如果有一天,人们在意的是一个伟大的创新,伟大的成果,那么就会发现,这个成果会“不小心”得诺贝尔奖的,那是诺贝尔奖的荣幸而不是获奖者的。